近期,网约车行业“作弊软件”乱象引发关注。 据警方通报,部分司机通过“甩位”作弊工具人为修改订单起点或终点定位,虚增里程骗取高额车费,甚至将该技术扩散至外卖、货运等行业,形成跨领域黑灰产业链。此类行为侵犯消费者权益、破坏公平竞争、推高平台运营成本,亟待多方合力根治。

作弊软件“功能升级”,消费者成最大受害者。 调查显示,此类软件可帮助司机筛选高收益订单、伪造服务里程,导致乘客在不知情下多支付费用。更严峻的是,黑产团伙通过社交平台隐蔽兜售作弊工具,形成“开发—销售—使用”闭环,若放任蔓延,可能引发行业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性循环。

治理关键:技术反制 全链条打击。 平台企业需扛起主体责任,利用AI识别、大数据监测等手段强化风险预警,例如实时分析司乘关联性、车辆轨迹异常移动等,对可疑订单快速研判并赔偿消费者损失;同时,对作弊司机采取限单、封号等措施,并向执法部门共享数据,协助溯源打击黑产。此外,平台应加大技术团队建设,持续修补系统漏洞,防范新型作弊手段。
执法与立法需形成长效威慑。 相关部门应完善针对作弊软件设计、销售、使用的全链条立法,严惩黑灰产参与者,并加强APP插件接入监管,从源头阻断非法工具传播;通过曝光典型案例、提高违法成本,形成“不敢作弊”的行业氛围。
消费者可主动维权,共建共治环境。 乘客若发现车费异常、路线明显偏差等问题,应保留支付凭证、行程轨迹截图等证据,通过平台投诉或向监管部门举报,助力肃清行业乱象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