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成都一乘客因勾选85种车型后遭遇打车费翻倍登上热搜。该乘客在某聚合平台打车时,系统显示26公里路程预估29.5-35元,但其勾选全部车型后却被打表计费的出租车接单,最终支付72元。尽管平台为其退还差价,事件却引发司机与网友激烈争论:网约车低价内卷是否正在绑架行业?

争议焦点分析
- 乘客行为遭质疑
勾选85种车型意味着接受不同计费规则,但乘客仅关注最低预估价,却忽视出租车“打表价可能浮动”的风险,被批“缺乏常识却滥用选择权”。 - 司机成“夹心层”受害者
出租车司机按表收费并无过错,却因乘客投诉卷入纠纷。网友直言:“平台用退钱安抚用户,却让司机承担口碑损失”。 - 平台展示机制存漏洞
聚合平台将最低预估价优先展示,却未明确标注不同车型的实际计费差异,导致消费者误解。部分用户呼吁:“应强制平台用实时计价模型替代模糊区间”。

行业矛盾激化
- 司机痛斥低价内卷:“乘客认为25公里30元才合理,但油费、车损、人工成本早已突破底线!”
- 用户依赖平台比价:超70%乘客会对比3个以上平台,但多数人“只看数字,不看规则”。
- 平台算法博弈:用“低价引流”争夺用户,却将价格矛盾转嫁给司机与消费者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